一、清明习俗由来: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到气温升高,雨量明显增加,是农民在田间犁地播种的时候,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祭拜祖先,悼念逝去的亲人。另外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放风筝、斗禽、拔河等行为是这个时候的户外活动。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习俗,故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二、品读清明古诗:
中华文明五千年,许多文人墨客写下无数关于清明节的名篇,流传于世,现分享历代清明节著名诗词九首:
晋文公发现的血诗
介子推(春秋战国)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韩翃(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
途中寒食
宋之问(唐)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断肠处,日夜柳条新。
清明
王禹俏(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
杨万里(宋)
劲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程颢(宋)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愁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高启(明)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衰。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王磐(明)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到.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三、缅怀英烈先人:
为进一步倡导移风易俗、文明缅怀的社会新风,再加上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为做好清明假期疫情防控工作,康乐小学四年级举行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抒写清明追思先人”的活动.
四、升华活动主题:
我校紧紧围绕ʺ文明祭祀,平安清明”的主题,引导广大师生绿色祭奠,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和文化糟粕,增强安全意识,遵守公共秩序,创新祭奠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通过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抒写清明追思先人”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致敬英雄,感恩先烈,传承精神,愿英雄不朽,逝者安息.在疫情紧张的大环境下,愿山河无恙,桑梓依然;愿生者奋发,愿祖国昌盛。
撰稿:雷晋爱
图片:四年级全体班主任
审核:刘 通
校对:杨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