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如何过好传统节日(二月二)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中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寄托了人民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龙抬头的习俗:
1、吃爆米花
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2、剃龙头
“二月二”这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有民谚为证:“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
3、吃龙食
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混沌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的象征与寓意。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
4、引钱龙
龙司水,水润而生财。所以便有了"引钱龙"的习俗。例如有的在水壶里放置几枚硬币,到家附近的水井、流动的河或湖泊打一壶水,一路细洒着回到家,将壶里的水和硬币倒入屯水的缸里,意为龙循水迹引而至家。
5、放龙灯
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和秸秆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点燃为龙照路,传递人们的美好祝愿。
2020年的传统节日,注定了与以往不同。在企盼、惶惑、焦灼等情感的交杂中,这一中国传统的节日,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和色彩。
年味虽然黯淡,但时序铿锵向前,虽然民俗习惯一直在演化,但所承载着的和睦、幸福的主旨亘古未变。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我们虽然不能出门去感受传统节日热闹非凡的场景。但只要我们心在一起,便是团圆,便是过节,愿我们彼此都能温柔相待,共克时艰,在非常时期,成为彼此坚实、温暖的依靠。
严峻的疫情当前,
感念那些忘我投身前线的
医疗工作者
和每一个为了战“疫”默默付出
仍在工作的人们,
还有居家也能为国做贡献的你们,
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心绪,
在这个特殊的传统节日,
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
请尽量不要外出,
戴好口罩,勤洗手,
愿我们牵念的每一个人
平安,健康!